报告题目: |
超对称暗物质理论最新进展 |
报告人: |
王雯宇 副教授 |
报告人单位: |
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|
报告时间: |
2017年4月7日(周五) 15:00 |
报告地点: |
东七楼,四楼427会议室 |
邀请单位: |
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|
报告人简介: |
|
|
王雯宇,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副教授。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,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唯象研究,研究方向为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,超对称粒子唯象,暗物质等。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。迄今为止在PRD、PLB,JHEP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。 |
报告摘要: |
|
|
目前的观测表明,宇宙中可见的重子物质仅占宇宙总能量的4%左右,看不见的暗物质占23%,其它73%是以看不见的暗能量形式存在的。暗物质是什么?这是当前理论物理学家面临的重大问题。由于标准模型无法提供足够的暗物质丰度,因此暗物质的存在要求有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模型。许多新物理模型中自然要求存在稳定的弱相互作用的有质量粒子(WIMP),其相互作用和质量在电弱相互作用及相关能标附近。在大爆炸之后的演化中,它们通过脱离热平衡和化学平衡而残留下来,是宇宙中暗物质的一类可能的候选者。在目前比较受关注的新物理模型中,例如最小超对称模型、额外维度模型、Little Higgs模型和具有某种分立对称性或利用P和CP对称性的多个Higgs模型等,都可以自然地存在WIMP类型的暗物质候选者。在一类最小超对称模型中,若要求存在R宇称,则最轻的超对称伴子(LSP)因无法衰变到其它的粒子而成为暗物质的候选者。目前通过LEP、B工厂以及LHC的实验测量,最小超对称模型的参数空间得到了非常强的限制,但其各种变种和推广模型仍有顽强的生命力。本报告将介绍超对称暗物质理论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,并结合近几年LHC的数据讨论其对超对称暗物质模型的限制。 |